綿陽師范學院:創(chuàng)新“124”協(xié)同育人模式 加強師生政治引領

2020年12月22日18:35  來源:人民網(wǎng)-四川頻道
 

一、背景

綿陽師范學院依托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、四川民間文化研究中心、生態(tài)安全與保護四川省重點實驗室、紀念場館教育與抗震救災文化研究中心等省、市重點研究基地,將高校教育教學和當?shù)匚幕瘓鲳^資源相結合,構建起以地震紀念館為主體的“紅色文化、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”兩類場館教育協(xié)同育人機制,將紀念場館文化傳承、社會教育功能與高校育人功能有機融合,把抗震救災精神、紅色文化、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融入課堂教學、課外活動、校園文化,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,形成“黨委統(tǒng)籌、部門聯(lián)動、科研機構支撐、場館參與”的四方聯(lián)動協(xié)同育人格局,探索具有綿師特色的鑄魂育人新路。

二、主要做法

學校深入挖掘本土各類場館優(yōu)勢資源,與場館共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等基地,搭建教學、實踐、研究等平臺,引導、鼓勵師生將實踐感悟轉化為理論研究,研教互哺。將以李白文化、三國文化等為代表的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和以長征精神、偉大抗震救災精神、“兩彈一星”精神、“三線精神”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融入校園,實現(xiàn)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,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,外化于行,實現(xiàn)學校教育和場館宣教效果“雙提升”。

(一)堅持“一條主線”貫穿始終

學校始終把抗震救災精神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條主線,在師生中廣泛開展研教、研習活動,實現(xiàn)了抗震救災精神進教材、進課堂、進活動。用抗震救災精神鑄魂育人,是綿陽師范學院的鮮明特色。深入挖掘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中蘊含的寶貴思想教育資源,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(chuàng)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,通過每年舉行“五個一”活動(開展一次師生主題實踐教學、舉辦一系列專題講座、組織一場學術交流研討會、發(fā)布一批研究課題、舉辦一臺文藝演出),讓師生在活動中體悟抗震救災精神的內涵,在每個綿師人身上打下抗震救災精神的烙印,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。

(二)深耕“兩類文化”凸顯特色

學校注重挖掘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,與專業(yè)教育相結合,滲透在各個學科之中,厚植立德樹人文化沃土。如文史學院依托江油李白紀念館、綿陽市博物館,將李白文化融入文學類各專業(yè)、將三國文化融入歷史學專業(yè);美術學院依托綿竹年畫博物館,將綿竹年畫融入美術學專業(yè);數(shù)理學院、機電學院依托梓潼兩彈城,將“兩彈一星”精神融入物理、機電各專業(yè)等等。

(三)強化“四項融入”確保實效

融入思政課教學。學校采用“場館文化專題+內容滲透”方式,將紀念場館教育涵育的抗震救災精神、“兩彈一星”精神、長征精神等融入五門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課程體系,通過積極開展“五個一”系列活動(閱讀一本中華文化典籍,觀看一部文化方面影片,尋訪一處紀念場館,撰寫一篇讀(觀)后感,聆聽一次專題講座),實現(xiàn)場館教育全覆蓋,并將該項成績納入平時成績中。

融入“三個課堂”。學校將場館教育融入第一課堂主渠道、校內活動第二課堂、社會實踐第三課堂,讓師生在教學、活動和實踐中接受教育,用豐富素材和研究成果開展教育。構建“必修課+選修課+講堂(講壇)”課程體系,將紀念場館的紅色文化、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納入“課程思政”“專業(yè)思政”,融入文科類學生的專業(yè)必修課、理工科學生的公共選修課;依托“太白講堂”“右木講壇”等,邀請場館文化名家走進課堂開展專題講座;編寫校本教材、精選教學內容,場館教育課程趨向專業(yè)化、系統(tǒng)化。按照“每年一主題”的要求實施實踐教學,組織師生走進井岡山、延安、瑞金等革命老區(qū)、各紀念場館開展主題文化實踐活動,將課堂枯燥的理論知識融入社會實踐、融入實際生活,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,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意識,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。實踐團隊形成各類成果千余項,獲獎400余項,其中國家級獎項50余項。

融入校園文化建設。將場館教育納入中心組學習、教職工理論學習、黨團生活、工會活動、新教師培訓和新生入學教育,攜手紀念場館年均開展“雙走進”“雙研究”活動近100場,師生干部萬余人次赴各地場館開展研教、研習,將學習、實踐成果帶回學校,深化了學校思政教育工作,提升了鑄魂育人效果。依托校內紀念場館教育、民間文化、李白文化等研究中心,開展文化主題教育月系列活動,在傳統(tǒng)節(jié)慶日開展書畫、戲曲展演等活動,在二級學院實施“一院一品”文化建設;成立非遺協(xié)會等20余個文化研習社團,開展“中華經典頌”等系列活動;建立李白紀念館等文化普及基地30余個,組織師生開展“非遺之旅”等主題實踐活動。通過系列活動,將地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活動,增強文化傳承溫度。同時,學校將抗震救災精神、李白文化等元素融入校園文化景觀建設,重點打造了抗震救災精神文化廣場、李白文化廣場。建有四川民俗展覽館,展陳面積近3000平方米,展覽館下含“四川農業(yè)文化歷史展”“四川民間生活展”“四川民居展”“四川年畫展”以及“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長廊”,每年接待校內外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上萬人。

融入各項考評機制。將學生接受場館教育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考核;將場館教育納入新生入學教育,新進教師、黨員干部、團學干部、青年志愿者等培訓必修環(huán)節(jié),納入學生第二課堂成績單以及教師培訓計劃,實行模塊化考核;以首批40門“課程思政”為試點,針對學生專業(yè)特點,實行“走進一個專業(yè)領域場館”“傳承一種文化”的“一場館一文化”分類考評機制;將二級學院本科專業(yè)與校內外文化場館共建教育基地納入年終考評,如漢語言文學與江油李白紀念館、美術學與綿竹年畫博物館等,在專業(yè)教育中積極融入場館教育元素,在課堂教學、實踐活動尤其是畢業(yè)論文、畢業(yè)設計選題上有效融入場館文化。

三、主要成效

(一)實踐反哺教學成效顯著

在館校協(xié)同育人的實踐過程中,形成調研報告3000多篇,整理教學案例300余個,匯編教師社會實踐文集8本,出版成果集5套。還有不計其數(shù)的圖片資料、影像資料等珍貴、詳實的第一手材料,極大豐富了教師的課堂教學,改變了以往單一的理論講述的教學模式,使課堂教學更感性、更充實、更可信,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感染力!吨袊F(xiàn)代史綱要》課程被評為四川省首批“示范思政課程”“省級一流課程”。

(二)師生“四個自信”明顯增強

經過多年的館校協(xié)同育人模式實踐,學校文化類社團逐年增加,文化講壇品牌形成,師生傳習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、紅色文化蔚然成風,人文素質進一步提升。教師教書育人意識進一步提升;學生參加黨課學習人數(shù)不斷增加,“四個自信”明顯增強;學校尊師重教氛圍愈發(fā)濃厚,逐步涌現(xiàn)出一批品牌課程、特色學院和師德典型人物,連續(xù)兩屆入選省師德楷模,6人次榮獲全國優(yōu)秀教師、四川省最美教師等稱號,2名教師事跡入選四川省師德典型示范庫,獲全省師德演講比賽決賽一等獎。學校部分思政工作難題迎刃而解,思想政治工作實效進一步凸顯。

(三)文化傳承創(chuàng)新成果豐碩

學校依托校內外場館,每年發(fā)布課題百余項,引導師生開展課題研究400余項,形成了科研普及、文化傳習、人才培養(yǎng)與交流合作一體化發(fā)展模式,孕育出《李白與巴蜀資料匯編》《抗震救災精神理論與實踐研究》《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述史》(十卷本)等一批高水平成果,其中《用紅色精神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》入選《高校德育成果文庫》;形成《綿陽師范學院大學生非遺調研報告匯編》等系列學生實踐創(chuàng)新成果,學生論文成果千余篇。公開發(fā)表場館教育相關學術論文40余篇,論文《淺析王右木革命精神的內涵及其當代價值》獲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類三等獎;課題“地域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路徑研究及案例整理”2019年獲準教育部立項;整理《王右木烈士的民間口述史研究》《基層黨組織在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中戰(zhàn)斗堡壘作用發(fā)揮的口述實錄》等口述史資料3套,《弘揚抗震救災精神 增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實效性》成果集1套;撰寫調研報告10多份。

(四)社會影響不斷擴大

通過近幾年館校協(xié)同育人活動的有效開展,“124”協(xié)同育人模式已初步成型。目前,已有多所省內外兄弟院校到該校學習交流,成果在省高校思政工作會、高校宣傳部長培訓會、高校統(tǒng)戰(zhàn)工作會、綿陽市紀念“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”研討會、西南交通大學紅色文化研討會等省內外研討會、座談會上作主旨交流發(fā)言10多次,受到與會領導、專家一致好評。該模式已被列為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,獲得第九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(yōu)秀成果獎、省委統(tǒng)戰(zhàn)部優(yōu)秀實踐案例一等獎。

四、經驗啟示

一是將四川本土場館優(yōu)勢資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資源,有效解決高校育人資源相對分散、單一問題,使課堂主渠道的理論教育落地落實,使專業(yè)課的文化育人功能做足做細,為師生教育教學、實踐培訓注入?yún)^(qū)域優(yōu)秀文化元素。

二是館校協(xié)同共育人將紀念場館文化傳承、社會教育功能與高校育人工作有機融合,強化了師生的政治引領,實現(xiàn)場館宣教功能和高校思政教育雙贏,為地方高校鑄魂育人提供了新思路。

(責編:章華維、高紅霞)
永善县| 莱芜市| 磐安县| 武功县| 论坛| 余庆县| 陇南市| 惠来县| 光泽县| 略阳县| 惠水县| 乐山市| 玉树县| 察哈| 桂阳县| 广饶县| 阿拉善盟| 蛟河市| 黎城县| 溆浦县| 班戈县| 岚皋县| 长白| 普安县| 盐源县| 昭平县| 历史| 若羌县| 布尔津县| 曲靖市| 兴化市| 冷水江市| 伊通| 临泽县| 德钦县| 高州市| 武威市| 龙州县| 永吉县| 常熟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