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網
人民網>>四川頻道

守護傳統(tǒng)手藝、開拓線上市場、帶動村民增收,鄉(xiāng)村工匠——

傳承老手藝 奔向好生活(一線調查·鄉(xiāng)村振興 關鍵在人)

2021年04月22日07:56 | 來源:人民網-《人民日報》
小字號

  圖①:李艷紅(右)向當地農村留守婦女傳授草編技藝。
  潘晟昱攝
  圖②:陳良順正在制作藤編。
  資料照片
  圖③:王海波在做干豆腐。
  李洋洋攝
  圖④:羅嘉發(fā)在炒制茶葉。
  資料照片

 

  核心閱讀

  心心在一藝,其藝必工;心心在一職,其職必舉。在廣闊的鄉(xiāng)村,有這樣一群鄉(xiāng)村手工藝者和傳統(tǒng)手藝人,他們生于農村、扎根農村,傳承傳統(tǒng)技藝;他們緊跟潮流、擁抱時代,開拓線上線下市場;他們執(zhí)著堅守、積極進取,只為鄉(xiāng)村更富裕更美麗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——鄉(xiāng)村工匠。

  

  扎根農村 執(zhí)著堅守

  “最盼望的就是能把老手藝傳承好,讓更多人受益”

  清晨的云霧山,薄霧蒙蒙,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茶香。

  每天清晨,四川青川縣七佛村,四川省青川縣綠勾坊茶葉有限公司質量主管羅嘉發(fā)早早起床,開始了新一天的制茶工作。從1999年開始制茶,他已與茶葉相伴22年。

  將前一天傍晚收來的茶葉收集起來,羅嘉發(fā)將茶葉緩緩倒入殺青機,他說:“生在農村,長在農村,最盼望的就是能把老手藝傳承好,讓更多人受益!

  在羅嘉發(fā)的帶動下,越來越多村里人開始從事茶產業(yè)。龔詳碧便是其中之一。“做青包括搖青和晾青……”龔詳碧邊拿著簸箕輕輕搖動,邊向記者介紹。今年已經是龔詳碧跟著羅嘉發(fā)學習制茶的第六個年頭。過去,她家因病致貧,丈夫只好外出打工。

  “在羅師傅帶動下,我種了六七畝茶葉,并跟著他學制茶!饼徳敱陶f,如今,作為公司里的“技術能手”,她一天的工資能到300元。

  “前一陣子,每天都有幾十戶農戶把采摘的新鮮綠芽送過來!绷_嘉發(fā)說,每天傍晚,公司門口都排起了隊。

  “羅師傅還給大伙兒培訓種茶、采茶和制茶手藝,光去年就進行了12期培訓!饼徳敱陶f,“去年,來聽課的村民有五六百人次!”

  “生于農村,長于農村,鄉(xiāng)村工匠是中華民族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和技藝的守護者,能幫助村民解決產業(yè)發(fā)展中的技術、資金和營銷等方面的難題,是帶領村民參與鄉(xiāng)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之一。”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游戰(zhàn)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志才認為。

  學好手藝 帶動增收

  “非遺產品上了網,根本不愁賣”

  時值正午,記者來到南鄭藤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良順工作的合作社,大到桌椅、小到瓶簍,各色藤編產品琳瑯滿目,它們大都出自陜西漢中的農民之手……

  “南鄭藤編有100多種編織技法,編一個就要36道工序……”陳良順有一雙大手,細看,新傷壓舊痕,手指已磨出老繭。一捏起藤條,他的手指就仿佛輕盈起舞,不一會兒,散落的根根藤條便被編成各式花紋。

  這個從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(qū)黃官鎮(zhèn)水井村走出的農家漢子,7歲起就跟父親學習藤編。“以前我們這里家家戶戶都會些藤編手藝,但如今堅持做的人不多了!标惲柬樥f,“藤編是我們的鄉(xiāng)村記憶,把它傳承好,對鄉(xiāng)村振興也很有好處。”

  為藤編尋個好市場,是陳良順一直的夢想,兒子陳凌凱幫他實現(xiàn)了愿望。2017年,陳凌凱開起網店幫助父親賣藤編,把深山里的農家手工藝品送向全國,甚至走向海外。

  如今,陳凌凱組織了一支“95后”電商團隊。陳凌凱說:“非遺產品上了網,根本不愁賣!去年‘雙11’,僅一天線上銷售額就突破了200萬元。”

  日前,中辦、國辦印發(fā)的《關于加快推進鄉(xiāng)村人才振興的意見》提出,支持鼓勵傳統(tǒng)技藝人才創(chuàng)辦特色企業(yè),帶動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特色手工業(yè)。“非遺文化是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產業(yè)的特殊資源,那些符合時代需求的非遺產品會很有市場競爭力!蔽鞅贝髮W陜西文化產業(yè)研究院研究員賴甫躍說。

  吉林省鎮(zhèn)賚縣雙寶岱村村民李艷紅是紅花香草編工藝品加工專業(yè)合作社的創(chuàng)辦人!鞍艳r家常見的玉米秸稈、樹葉編織成草帽、籃子、拖鞋等用品,就是草編。”李艷紅說,2008年,草編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
  2013年成立合作社后,和很多鄉(xiāng)村工匠一樣,李艷紅不僅摸索出了開網店的方法,還把草編技藝推廣給更多人!拔抑来迕駛冑嶅X不易,我愿意把草編手藝分享給更多人!2015年,李艷紅開起了草編班,一個班50人,免費教學;6年來,從長春、通化,再到天津、哈爾濱……不少地區(qū)都邀請李艷紅去開班。草編培訓班至今開了40期,學員超過2000人。

  改良技藝 勇于創(chuàng)新

  “一定得把手藝做精做透”

  清晨6點,家住內蒙古自治區(qū)突泉縣六戶鎮(zhèn)的王海波準時走出家門,將一張張薄如紙、色如金、韌如綢的干豆腐搬到開往縣城的客車上。近一個小時后,這些印有“六戶鎮(zhèn)葛家屯”字樣的干豆腐就被送進了縣里的超市。再過上幾個小時,這些干豆腐就將變成一道道菜肴,出現(xiàn)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……這便是在當地頗有名氣的“六戶干豆腐”。

  30年前,王海波隨父母搬到吉林四平,父親在那里學會了制作干豆腐的手藝。學成之后,王海波一家回到六戶鎮(zhèn)。

  王海波小時候是在豆腐坊里長大的,“每天很早就會被做干豆腐的聲音吵醒!蓖鹾2ㄕf,躺在床上,光憑聲音,他就能分辨出工序進行到哪一步了。

  2018年,王海波成立了六戶鎮(zhèn)手工干豆腐廠,平均每天生產干豆腐1500多斤,一年的營業(yè)額達到400多萬元。隨著周邊村民加入豆腐生產加工行業(yè),王海波的干豆腐技藝每年幫助鄉(xiāng)親增收100余萬元。

  “鄉(xiāng)村工匠既有文化價值,也有經濟價值。”內蒙古農業(yè)大學經管學院教授蓋志毅說,鄉(xiāng)村工匠要找準自己的技藝在市場中的定位,才能更好地發(fā)揮作用。

  王海波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制作干豆腐的手藝更精湛,更好傳承。在父輩做法的基礎上,王海波進行了一些工具和做法上的改良,使干豆腐的口感更加細膩,滿足更多人的口味需求。

  “如今,干豆腐的做法有了很多改進,吃法也越來越多。不變的是我們幫助鄉(xiāng)親們脫貧增收的心愿。”王海波說,“既然學了這門手藝,就一定得把手藝做精做透,讓更多人嘗到咱們的干豆腐。”

 。ū緢笥浾呃罴叶Α⒃w雄、王永戰(zhàn)、翟欽奇、劉以晴)

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1年04月22日 06 版)

(責編:章華維、羅昱)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返回頂部
乌拉特后旗| 渑池县| 上思县| 来安县| 青神县| 山丹县| 桑植县| 黑水县| 兖州市| 福安市| 栖霞市| 全椒县| 凤庆县| 合肥市| 宕昌县| 慈溪市| 英德市| 萨迦县| 天镇县| 襄垣县| 乐安县| 福建省| 呼伦贝尔市| 商水县| 黑山县| 崇信县| 济阳县| 湟源县| 克什克腾旗| 始兴县| 志丹县| 庆城县| 安龙县| 华安县| 潮安县| 太谷县| 洛宁县| 江西省| 霍林郭勒市| 朔州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