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網(wǎng)
人民網(wǎng)>>四川頻道

古建筑如何防雷

張克貴
2024年07月29日07:56 | 來源:人民網(wǎng)-《人民日報》
小字號

  盛夏時節(jié),雷雨頻頻光顧,人們常談論起古建筑如何防止雷擊的話題。古建筑因雷擊起火,并不罕見。以故宮為例,明永樂十八年到清末,有記載的雷擊就有10余起。但由于科學水平的限制,古代預防雷擊的技術(shù)措施,往往是流于形式或僅寄托美好的愿望。例如:

  鴟吻防雷。宋代以前,將正脊兩端的瑞獸稱“鴟”,在有些建筑上會發(fā)現(xiàn)有兩根從鴟吻嘴里吐出來的銅絲,用于防雷擊。但這種裝置,難以將上百萬伏的電流有效傳導。

  雷公柱防雷。傳統(tǒng)的雷公柱有兩種,一種是廡殿頂建筑正脊兩端用于支撐向外調(diào)出的脊桁的短柱,一種是用于圓攢尖頂或多角攢尖頂建筑中的寶頂中心下方,用由戧支撐的短柱。雷公柱的名稱,被寄予了美好愿望,但其主要作用還是為建筑結(jié)構(gòu)提供承托力。

  尖頂防雷。有些古建筑是四坡攢尖頂或圓坡攢尖頂,例如北京白塔寺的白塔、天壇的祈年殿等,最高處都是尖頂造型。雖然說由尖頂?shù)狡旅?,有擴散電流的可能,但能否真正能防雷擊,還未得到科學的證實。

  如今,古建筑防雷不再只靠“寄予美好愿望”,防雷技術(shù)早已得到長足發(fā)展。在具體的保護工作中,工作人員會根據(jù)古建筑的勘察現(xiàn)狀,優(yōu)先采用對建筑影響最小的防雷措施。例如:

  在文物古建的屋頂、屋脊等高處安裝避雷針,確保接閃裝置的材質(zhì)和外觀與古建筑風格相協(xié)調(diào);合理設置引下線,將雷電流引入地下,引下線沿建筑外墻敷設,并盡量隱蔽;采用深井接地、外延接地等方法,建設良好的接地系統(tǒng),降低接地電阻。

  2013年,國家文物局與中國氣象局聯(lián)合發(fā)布《文物建筑防雷技術(shù)規(guī)范》,這是最早涉及古建筑防雷的行業(yè)標準。之后,《古建筑防雷工程技術(shù)規(guī)范》等相繼發(fā)布,古建筑防雷技術(shù)也逐步走向規(guī)范化。

  (作者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,本報記者施芳、邵玉姿采訪整理)

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4年07月29日 13 版)

(責編:袁菡苓、羅昱)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返回頂部
辽阳市| 韩城市| 巴中市| 嘉峪关市| 无为县| 项城市| 张家港市| 右玉县| 长汀县| 九寨沟县| 聂拉木县| 白河县| 方山县| 民勤县| 宁南县| 通江县| 漳浦县| 沽源县| 长垣县| 肃北| 温宿县| 石家庄市| 海丰县| 恭城| 罗山县| 封丘县| 古田县| 上虞市| 洛隆县| 宁安市| 清流县| 恩施市| 于田县| 山阳县| 昭觉县| 利川市| 湄潭县| 右玉县| 福州市| 小金县|